TED TALKS 說話的力量

 「說話的力量」的圖片搜尋結果

        「溝通效果五成以上受肢體語言影響,談話內容對成果的影響僅佔小部分。」這是個常被錯誤引用的肢體語言研究結論。

        心理學教授艾爾伯·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在1967年的研究:溝通成效中55%來自肢體語言,38%取決於語氣,7%歸因於言詞(說話的內容)。

        這項研究被延伸解讀肢體語言的重要性在溝通中重要性遠大於談話內容,但這是斷章取義他的研究發現,因為這項實驗主要目的是探索「如何溝通情感」,例如:觀察某人以諷刺或憤怒、帶威脅性的肢體語言說「那很好啊」時,會發生什麼情形。所以實驗前提是以情感觀察為出發點,並非平常我們所接觸到訊息傳遞型的一般溝通。麥拉賓受不了這樣的誤解,他也在網站上以粗體字發表聲明,請大家別再這麼誤用他的研究成果。回到核心,我們最該在意的,仍是言談內容中的質與量。

       即使經過好幾次的上台報告,甚至是好幾個月的教學實習,我還是那個一在空開場合報告腦袋就一片空白的自己,但事前準備的越好,報告就會越順利,儘管呈現內容和最初的預想相較,並沒有添增什麼大爆炸般的有力要點,心裡建設、素材準備讓我有信心,就像機械保養上油得宜,在台上就可以運行的很順利(雖然心跳還是像過速的馬達砰砰跳很緊張啊!)書中提到由內到外的各種事前準備、主題風格定調、現場表現技巧、情感連結、軟硬體準備,可以提供精進「說話」很多好素材。

以下書摘:

「展露自己的脆弱」是使聽眾卸下武裝並產生連結的好方式。

 「了解」可以定義為:把一個世界觀升級至更能反映現實。那麼該怎麼解釋艱澀的概念呢?
1.從現下的處境開始。
2.引起「好奇心」。
3.逐一引進概念。
4.使用比喻。
5.使用例子。

因為當我們對某事非常熟悉時,往往會忘記過去「還不懂」這件事時那種感覺,這會影響到我們談這件事時無法以聽眾的角度思考,省略必要資訊,無法有層次結構地將思想傳達給聽眾,聽眾也僅接收到打折效果的演講。
Chap 7. 解釋

論證最好佐以
1.直覺幫浦(intuition pump,from 哲學家Daniel Dennet):
   能夠直覺地使一個結論貌似有禮、可信的隱喻或語言技巧,這並不是嚴謹的論述,
   只是輕推他人朝向你所要的方向的一種方法。
2.偵探故事:邀請聽眾一起成為偵探,經歷種種論證後,得到最後解答,
    並且是由「聽眾自己」說服了自己。
3.視覺工具:如圖表等等。
chap 8. 說服

每張投影片只呈現一個核心概念。
Chap 10. 視覺

開場:
1.戲劇性。
2.激發好奇心。
3.秀出引人注目的投影片、影片、物件。
4.暗示,但別破梗。

結尾:
1.把鏡頭拉遠,拓寬視野。可暗示主題將帶來無限可能性。
2.呼籲行動。
3.個人信諾。
4.價值觀與願景。
5.圓滿包封。不尋常的提問伴隨著新的洞察、更誠實的態度帶大家探討主題。
6.敘事對稱法。結尾時連結回其開場白。
7.抒情激勵。
   但別輕率嘗試這種結尾法。
   唯有在演講的其餘部分都做得很好、奠定了基礎,演講人顯然已經贏得激發這種情操的資格時,
   才適合使用這種結尾法。
Chap 13. 開場與結尾


一般而言,理解的速度快於解說速度;換言之,演講人的腦內迴圈整理流程花用的時間多餘聽眾的腦內迴圈理解流程花用的時間(但複雜的解釋例外,聽眾的大腦得花較多時間去理解複雜解釋,因此,演講人此時得放慢說話速度)。

Chap 17. 聲調與儀態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