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眼淚 The Schopenhauer Cure


 

作者:歐文.亞隆 Irvin D. Yalom

專業心理師(我妹)推薦我的,的確很好看,作者是精神醫學大師級人物,也是美國團體心理治療權威,我本來有點擔心像我非本科系閱讀會像沒有戴眼鏡的近視仔看電影一樣,對小說內容感覺模糊,不過我多慮了,這是本精彩與深度兼具的小說,細細品味故事跟著劇情走,可以讓作者帶著我一起思考很多有趣又有深度的課題。

65歲的朱利斯是位專業的精神科醫師,在規律的年度健檢赫然得知自己患了皮膚癌,可能只剩一年壽命,死神隨侍在側,朱利斯決定將倒數計時中的生命投入給他熱愛的事業——心理諮商。朱利斯回顧事業生涯,其中一位治療失敗的性成癮患者——菲利浦——在他心頭縈繞不去,在意的情緒推動朱利斯主動與菲利浦聯絡,他驚訝地發現菲利浦已大大改變,菲利浦在朱利斯身上得不到的治療效果,由十八世紀哲學家亞瑟叔本華的智慧,跨越時空給了菲利浦療癒及平靜。

菲利浦希望朱利斯成為他的督導,協助他成為專業哲學諮商師。

其實朱利斯並不喜歡菲利浦,他的態度和冷漠的話語都讓人懷疑他真的夠格成為諮商師嗎?他真的能與病患建立關係嗎?最後兩人協議,作為督導學習的一部分,菲利浦加入朱利斯的治療團體,與其他6位團員共同接受朱利斯的團體諮商,成員有各種社經背景,每個人的人生困境也大不相同,一輩子冷漠的菲利浦不斷拋出犀利的話語、引述叔本華哲學經典,就像一顆突兀的石頭,在團體裡激盪出一陣陣不斷擴大的漣漪。

叔本華的生平及哲學,與團體治療的故事交錯且互相呼應。雖然是七名團員、一名諮商師,但我看到的是這八個人彼此都互相覺察及療癒,我對心理團體諮商並不了解,一直很難想像團體治療的效果,成員背景都不同,或許可以協助跳脫固定角度提供不同見解,但是否真能彼此了解而帶來療癒呢?畢竟每個人的感受性和覺察是那麼的不同啊~當每個人理解力、表達能力、教育程度都不同時,要怎麼讓每個團員都同樣覺得有收穫呢?

小說中的成員都已接受諮商多年,覺察和表達能力都很好,隨著治療進展,我也一起思考了許多人生、哲學思辨問題。直接看哲學書我可能啃不下去,歐文亞隆不愧是存在主義心理學大師,心理剖析細膩、團體治療激盪出的智慧火花很精彩,故事情節吸引人,讓我隨著劇情沈浸在哲學、心理學中,這本小說讓我瞭解了叔本華,真的很值得推薦呀!

 

尼采筆下的查拉圖斯特拉說:「人必須有內心的混亂,才能生出跳舞的星星。」
如果莎士比亞曾修習內觀,還能寫出「李爾王」或「哈姆雷特」嗎?
查普曼Chapman(1559-1634,英國詩人、戲劇家):若為沈浸在暗夜的心境,就無法寫出永恆的佳句。


我很討厭遇到困難,覺得困境讓你更好之類的都是鬼話,但的確,如果莎士比亞一直都保持著內心平靜,他還能寫出這麼多名劇嗎?

選擇的排他性,每一個「是」的同時就有一個「否」。(約翰.賈德納的「格倫德爾」)

若瑞貝卡決定走入婚姻,等同拒絕其他戀愛的可能,雖然她想要結婚但也同樣焦慮。

康德深入看見我們並不是感知現實,而是組成現實,使哲學產生突破性變革。康德認識到我們所有的感官資料都會被神經組織過濾,在其重新組合,形成被我們稱為現實的圖像,但現實其實只是幻象,是大腦透過概念化和分類而構成的產物,事實上,即使是因果、順序、數量、時空,也都是概念化的產物,並不是「外界」固有的本質。

叔本華繼承了康德的思想,這段我沒有完全同意XD 我認為物質也是現實的一部份,只是想做個筆記哈哈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