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作者:Lori Gottlieb 蘿蕊 葛利布
作者是專業諮商心理師,在四十多歲時,被男友提分手,在心痛和各種內心大爆炸時,找了同業的心理師溫德爾為她諮商。作者在當心理師之前是記者、編劇,文筆很好,故事很流暢,說話也很幽默,她除了寫自己的故事,也寫了不同年齡、背景的案例故事。
約翰是成功的編劇家,覺得身邊的人全是白痴,全世界都跟他作對,他每天一睜開眼睛就是處在憤怒風暴中。
年輕的茱莉愛情事業皆得意,剛拿到大學教職,和丈夫度蜜月回來以後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末期。
二十五歲的夏綠蒂有酒癮,嚴重到影響人身安全,生活中各種小插曲都能往比較壞的方向走,雖然渴望建立關係,但一直沒有長久且穩定的關係,而且彷彿越渣的人越能吸引她。
六十九歲的麗塔很孤單,和兒女感情不好、沒有朋友,覺得自己的人生根本是場絕望的悲劇,麗塔決定等到七十歲生日,若是生活還是那麼爛,她就要自殺。
蘿蕊被男友分手,理由是他不想要有小孩,但蘿蕊有個八歲的兒子,她痛不欲生,明明剛認識的時候就知道我有個兒子啊!交往了兩年現在才說介意我有小孩???
溫德爾點她:「你在為更大的事情難過。」
後來蘿蕊意識到她真正難過的是她的生涯規劃,她原本憧憬的婚姻和感情,因為這場分手被打碎了,她看清禁錮她的牢籠,對於原本要寫的書,一本她不喜歡也沒興趣的書,雖然伴隨著優渥的簽約金,她也解約不寫了,她成了解放自己的那個人。
雖然最後故事收尾的很突然,好像大家的結一下就打開了,但作者文筆很好,細細鋪陳每個人的故事,看著各人的心路歷程和轉變,覺得自己也被療癒了。
♠︎面對創傷
而我們在人生的某個時刻,必須放下創造更好的過去的幻想。如果我們不接受過去不能重來,不承認自己無法讓父母、手足或伴侶改變多年前發生的事,我們會繼續被過去困住。改變我們與過去的關係,是心理治療的主要部分。可是在另一方面,心理師很少談到我們與未來的關係也會影響現在。我們對未來的看法也會阻礙改變,威力不下於我們對過去的想法。
p.84
讓我們傾心的「型」的背後其實是熟悉感。父母脾氣大的人往往選擇脾氣大的伴侶,父母酗酒的人常常受喝酒的人吸引,父母木訥或好批評的人容易愛上木訥或好批評的人------這些都不是巧合。
為什麼人會這樣對待自己?因為「家」的感覺會形塑一個人的偏好,成年後的渴求很難與童年時的經驗分開。所以弔詭的是:曾經被父母以某種方式傷害的人,有時會特別容易迷上與自己的父母有同樣特質的人。雖然剛認識對方時很難看出這些特質,但潛意識自有調校精準的雷達系統,意識察覺不到。這些人並不是想再次受到傷害,而是希望能控制童年時無能控制的環境。佛洛伊德稱之為「強迫性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他們在潛意識裡想:跟相似、不一樣的人交往,也許能回去治好很久以前的那道傷。唯一的問題是:選擇相似的伴侶不但很難達成這個目標,而且結果往往正好相反------他們再次撕開那道傷,甚至更加相信自己不值得被愛。
p.223
♣︎面對憂鬱
這些病人沒法想像自己的憂鬱能很快變好,但他們不需要這樣想。先做一件能鼓勵你走下去的事,用好的循環取代壞的循環。大多數重大轉變都出自成千上百、幾乎感受不到的微小步伐,一步一步,日積月累。
一步的空間能發生很多事。
p.35
平靜不代表沒噪音、沒困擾、沒難題,而是指身處在這些干擾之中,心依然安寧。
p.178
在人的一生裡,我們與自己的對話其實多過與別人的對話,可是我們對自己講的話不一定是溫和、真實、有幫助,有時候甚至毫不尊重。我們對自己說的話多半不會對朋友或小孩說,也不會對自己愛護或關心的人說。在心理諮商過程裡,我們學著分辨腦海裡這些聲音,讓自己能用更好的方式與自己溝通。
p.452
♥︎面對自己的感受
就診原因常常只是更大的問題的其中一個面向,雖然病人是為它而來,但它往往只是煙霧彈。大多數人擅長過濾自己不想看的東西,精於利用分心或防衛機制來遏抑受威脅的感覺。忽視情緒只會讓情緒更強。
p.62
溫德爾:「正視你的感受,不要認為自己應該如何如何,而去調整你的感受。」「這些感受無論如何都會在那裡,不妨迎接它們,因為他們有重要線索。」
p.82
感受引導行為,人一但了解自己的感受,就能選擇是否要跟隨它們。但要是它們一出現我們就急著推開,我們很可能會走到錯的方向,最後再次迷失在混亂裡。
p.167
維克多.法蘭克Viktor Frankl <<活出意義來 Man's Search Meaning>>
刺激和回應之間有空間,空間裡是我們選擇回應方式的權力,回應方式裡有我們的成長和自由。
p.327
留言
張貼留言